专心教学 潜心科研—访国家青年基金获得者土木建筑学院杨涛春


昏黄的路灯,微冷的天气,在夜幕的映衬下,一切静谧而美好。在学校CD咖啡馆内,笔者如约见到了杨涛春老师。真挚的笑容,幽默的谈吐,无不彰显着他独特的个人魅力。

杨涛春,工学博士,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主要从事爆炸灾害分析评估、绿色装配建筑体系等方向的研究。现主持国家青年基金爆炸荷载下基于构件损伤指标的RC框架易损性研究、校级博士基金爆炸荷载下箱型钢柱的抗爆破性能研究等纵向课题及桥梁悬壁浇筑挂篮技术研究等多项横向课题。参编国家标准及山东省标准两项,发表SCIEI及国内核心论文20余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杨涛春老师是感到骄傲的,在近期的两学一做活动中,杨涛春老师通过对党章的反复学习和思考,对党员应具备的素质、应履行的义务、应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责任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定位,对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有了更加清晰具体的理解,他的思想理念也得到了新的激发和升华。他明确表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要进一步加强党的理论和知识的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推动自身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永葆党员政治本色。

成就是对过去自己付出努力的肯定,而不应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面对笔者的提问,杨老师表示,不会满足,我会一直努力,走的更远。或许这便是杨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交谈时,笔者总会被老师专注的神情、认真的话语、诚恳的教导所吸引。

潜心科研
不断超越

杨老师为人温和、幽默,与杨老师的交流过程很是愉快。在杨老师主持的课题中,国家青年基金是杨老师最看重的,作为一名热爱科研的青年科学工作者,他认为这项基金不仅是同行专家对自己的认可,更有利于自己的科研起步。交谈中,杨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他第二次申请国家青年基金,第一次申报失败之后,他进行了大量走访、研究,意识到要想得到评委的认可就要另辟新径,一味效仿前者,没有创新是很难成功的。于是杨老师另辟新径,从头思考,灵感也就在某个瞬间产生,杨老师谦虚说这是幸运、是机遇。但笔者认为杨老师获得灵感是必然的,正所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一点一滴的积累,到最后便能得到收获。杨老师的科研之路教会了我们太多的道理:第一要有创新意识,只有足够创新才能赢得专家认可。杨老师特别提出日常学习中,我们也应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二要学会积累,所谓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第三要勇于挑战。国家青年基金的获得,是杨老师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的结果,其中的艰辛只有杨老师自己知道。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向杨老师学习,不断进步,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每当遇到困难时不退缩,要勇于挑战自我。

杨老师在谈到自己的科研工作时,总会有掩饰不住的激动与亢奋,杨老师说他热爱现在的工作,他对土木工程这个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才使得杨老师取得了现在的成果。对于我们来说,如何在专业学习中寻求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拥有了足够的兴趣才会对研究的事情更加了解,也就会完成得更好。

问到今后对科研工作的打算时,杨老师告诉我们,他想先将青年基金放到首要位置,预计在三年内完成。除此之外,杨老师还将坚持科研纵横双向发展,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寻找更多的创新点,以期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老师说,现在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也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在科技潮流中站在最前沿,就需要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作为祖国新一代接班人的同学们,则更应具有这种意识。

兢兢业业
严谨治学

在教学方面,杨老师主要从事钢结构基本原理建筑钢结构设计的教学,学生实践、实习和设计等内容,参编钢结构教材2部,并指导学生课外竞赛、科创、社会实践项目10余项,指导竞赛曾获得北京市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2016创青春济南大学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等。

岁月总会流逝,时代总会更迭,在新老的更迭中,园丁是这一切的见证人。杨老师是一位科技工作者,更是一位辛勤的园丁。杨老师自任教以来,严谨治学,兢兢业业,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杨老师讲课十分有条理,对相关问题分类讲解,以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新知识,除此之外还有相关实践经验以供学生深入了解。作为一名教师,科研工作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在科学研究中,我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在讲课的时候,这些实践经验可以使我的课堂更加生动可感,使学生们的印象更加深刻。在采访杨老师的学生对杨老师的看法时,同学们表示:杨老师上课认真,讲得仔细,经常把自己的亲身经验融入到课堂上去,便于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他耐心地为学生解答疑惑,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清晰。当问起杨老师喜欢什么类型的学生时,杨老师提到他不会因为成绩好坏而对学生区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同学们学业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交谈中,杨老师更愿意称自己为教师而非科研工作者,在老师眼里,教书育人永远是要放在首位的。对于祖国,未来永远是最重要的,我更乐意看到我的学生们取得更耀眼的成绩。

求学之路
劳逸结合

大学时期的杨老师是个十足的学霸,笔者了解到,杨老师本科就读于济南大学,在考研时,杨老师以410分的高分被同济大学录取。同济大学是土木建筑专业的顶级高校,当笔者问到考研的经验时,老师微笑着回答了笔者的问题:其实考研对大一的同学还很遥远,对大一学生来说,打好基础是关键,当然也可以尝试着去准备一下,但最基本的还是要将眼下课程学懂、学会。在课余时间,试着记忆一些英语单词,多练练口语,对以后考研英语复习十分有用。最重要的是有一个目标,不需要多清晰明确,但至少有一个大体的方向。要有计划地去复习考研,一步一个脚印,完成自己的目标。也许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是随波逐流地去考研或者参加工作,所以在你们的选择还未到来之前,应该给自己一个未来生活的方向,毕竟,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杨老师还提到一点,考研是一个松弛有度的过程,在备考的紧张过程中,适度的放松是必要的,比如去跑跑步,散散心,或者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放松活动,这些对缓解备考压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提起杨老师的学习经历,杨老师说到:大学学习并不难,但需要每周拿出几天的时间来自习。而且大学生活并不像高中那么单调,有许多社团、组织可以参加。杨老师的大学生活可谓丰富多彩,除了学习,杨老师还参加了一些与科研有关的社团。杨老师提到,他在大学中参加的社团对他现在的科学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为现在的科研道路打下基础。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应仅局限于专业学习,更不应沉溺于玩乐。杨老师提出我们应该多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这样才能在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借鉴杨老师的学习方法,不要因为大学学习氛围相对轻松就过于自我放松,而应保持高中时的学习热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利用大学时间相对自由的特点来培养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咖啡的余热缓缓散尽,笔者与杨老师的谈话也接近尾声。在与杨老师的交谈中,确实学到了好多东西。美好的时间总是短暂,在谈话的最后,杨老师送给大学生一句话:大学四年,是你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你们学习知识,增长阅历,丰富人生的关键时段,希望你们一定充分利用好这短暂的光阴,打好专业基础,发展个人特长,与同学老师多多交流,让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又具人生价值。

作者:
来源: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高慧 高志乾 刘瑛雪

Loading

Taochun Yang
Author: Taochun Yang

佐雍得尝,与众分享,收获快乐!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